难不成,是见孤已病入膏肓,李承志怕担责,所以不敢说实话?
一瞬间就想歪了十万八千里,高英的脸都白了。好不容易喘匀了气,才哄小孩一样的问道:
“李承志,你畅言便是,便是说错了也无妨……这是孤在初一那日于光风园赏游,不慎脚滑落入草中划伤所致……御医看过,称是激起了火毒,发了脓疮……”
说到一半,高英一顿,紧紧的盯着李承志,声音都好似颤了起来:“那依你之见,是否为此症,又该如何治?”
不怪她这么害怕。
宫中的御医全看过了,问哪一个都说是小伤,数日就可痊愈。治法也是大同小异,无非便是破疮、排脓。
但针扎了三四回,消疮的膏药贴了十几副,汤药也是喝了十几灌却都不见好,反而更肿了?
高英甚至怀疑过自己得的是不是如三国时的刘表、曹休一般的毒疮,已无几日好活了……
王显赌咒发誓,称不至于此,劝她调心舒性,这病才好的快,高英才算是半信半疑。
但此时直觉李承志言不尽实,高英又疑神疑鬼起来。
离着近两丈,又不好一直盯着看,李承志那知道高英已被自己吓了个半死。
何需依我之见?
这分明就是很常见的伤口发炎、感染。但不知为何,高英竟拖了七八日都不见好?
要么就是御医没怎么注意,伤口没怎么消毒,导致二次感染了,要么就是高英身体的自愈能力比较差。
至于怎么治……看着这青肿的程度,再算算时间,想来下面脓应是化了七八成,无非就是破疮、排脓,敷伤药,宫中的御医都应该会治才对?
李承志顿时冒出一丝念头:怕不是高英怕留下伤疤,不愿挨刀吧?
真要是犯了公主病,那就等着拖成败血症吧……神仙来了都没救。
心中狐疑,正犹豫着要不要劝一劝,或是说两句车轱辘话拖过去。无意间迎上高英的目光,竟似吓懵了一般,李承志心下一动:留点疤而已,又不是留在脸上,至于么?
罢了,九成九会是亲戚,能劝还是劝一下的好。
再者,也不一定会留很大的疤。便是有,也不一定祛不掉,记得蛇油膏就有这种功效。
邙山上的菜花蛇不要太多,抓一条暴晒两天就是这东西……
李承志的语气很是诚肯:“臣虽不擅医术,领军之时倒看过几本医书,此症无非便是这割疮、放脓、祛腐……宫中御医应是都会的……
也请殿下莫要讳疾忌医……便是稍有疤痕也无大碍,臣回去翻翻医书,说不定就能找出一二祛疤之术……”
破疮,放脓她知道,御医都是这般说法,但李承志说的并非刺,而是割?
还有这祛腐是何意?
高英猛的一喜:李承志果然会治?
随即她又有些懵:看他说的这般轻松,好似并不是大病。反而误以为孤怕留下疤痕,所以才拖成了这般?
什么跟什么呀?
孤难道不知“养痈长疽,自生祸殃。”的道理?
“除了破疮与排脓,竟还要祛腐?”
高英咬了咬牙,“不知你是从哪本医书上看来的?”
哪本医书?
好像都有吧!
转了个念头,李承志又细细思索着。
还真不是他吹牛。
别的自然是糊弄人的话,但医书却真看过不少。当然是因为怕死,也为了活的长久些……
但越是回忆,李承志的脸色就越不自然。
张仲景的《金匮方》,好像没有……
葛洪的《肘后方》,好像也没有……
陶弘景的《名医别录》,更没有……
这些书中虽有毒疮,也就是感染起脓的疗法,但全都是用针破疮、外敷拨毒,再加内服排脓之类的方法。
自己这是犯了经验主义,一想到化脓,就想了用刀割……
思来想去,好像就只有《三国志·华佗传》中提到过几句:若病结积在内,当须刳割者,便饮其麻沸散,须臾便如醉死,无所知,因破取……
恍然间,李承志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给胡保宗填肠子的时候,拿《三国志》糊弄他的场景。
真是见了鬼了,难不成还要这般糊弄高英一次?
看他竟似变了脸,高英也跟着变了脸,急声逼问道:“哪本医书?”
李承志只觉嘴里直发苦,索性心一横:“《三国志,华佗传》!”
女官一声惊疑:“《青囊书》?”
青囊书个毛线!
李承志颓然一叹,无奈道:“就是《三国志》……”
喜欢大魏春请大家收藏:(www.dushuwan.com)大魏春88读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